首页 上海快三今天开奖走势图查询介绍 产品展示 新闻动态
  • 首页
  • 上海快三今天开奖走势图查询介绍
  • 产品展示
  • 新闻动态
  • 新闻动态

    你的位置:上海快三今天开奖走势图查询 > 新闻动态 > 时光相册丨从“弯腰挥镰”到“科技加持”,一组照片看麦收变迁!_新华社_小麦_河南省武陟县

    时光相册丨从“弯腰挥镰”到“科技加持”,一组照片看麦收变迁!_新华社_小麦_河南省武陟县

    发布日期:2025-06-25 22:18    点击次数:171

    “夜来南风起,小麦覆陇黄”

    眼下

    我国夏粮主要作物冬小麦

    进入集中收获期

    2025年6月5日,在河南省武陟县嘉应观镇吴小营村的一处麦田,村民驾驶农机收获小麦。新华社发(王琳锋摄)

    千百年来

    小麦是老百姓赖以为生的主要粮食

    更承载了人们对土地深沉的感情

    展开剩余92%

    一代代中国人在麦田里洒下汗水

    金色麦浪见证着人们

    凭借双手奔向美好生活的奋斗历程

    早年间

    麦收方式还处于传统劳作阶段

    主要靠人力

    “蚕老一时,麦熟一晌”

    麦收是一场龙口夺粮、与天争时的“战斗”

    麦子一熟

    男女老少像蓄势待发的战士一样

    迫不及待冲向麦田

    抓紧抢收小麦

    1951年6月,四川巴县(现重庆巴南区)大山村的农民在收割麦子。新华社发(袁毅平 摄)

    1965年,江西瑞昌大桥公社大桥大队的社员收割丰收的小麦。 新华社记者 王恩泽 摄

    小麦被收割以后

    还需经过捆扎、晾晒、碾压、扬场等步骤

    才能变成麦粒

    然后入袋

    扬场是技术含量很高的活

    通过一把木锨和巧妙利用风力

    将麦粒与杂物分离

    1993年在山东临朐杨子河乡拍摄的晒麦场。 新华社发

    1957年,陕西华阴中苏友好农业社的社员们在扬场。新华社记者 姜国宪 摄

    1964年,陕西省国营三门峡库区农场的职工们装运新麦。新华社记者 和坪 摄

    麦田里也留下了孩子们的欢声笑语

    那是许多人的童年回忆

    1959年,北京中德友好人民公社的孩子们到田里拾麦穗。新华社发

    1997年,小朋友们在江苏江浦汤泉乡的打麦场上体验劳作。新华社发(刘小元 摄)

    为抢农时

    替人收麦为生的“麦客”

    一度是非常热门的职业

    他们大多来自地少的农村

    每到麦收季节

    结伴远行、替人割麦

    1997年,甘肃麦客结伴而行。在20世纪90年代,虽然麦收机械化程度越来越高,但是受价格和习惯等因素的影响,甘肃麦客仍拥有相当大的市场,联合收割机不便操作的山区还是主要靠麦客收割。新华社记者 彭张青 摄

   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以后

    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

    收割机、脱粒机等设备逐渐被广泛应用

    农业机械化的优势进一步凸显

    1989年,河南国营黄泛区农场的农工用联合收割机抢收小麦。新华社记者 陆轲 摄

    20世纪90年代

    小麦跨区作业在全国推广

    联合收割机的普及大大提高了收割效率

    还将农民从繁重的劳作中解放出来

    1999年

    全国小麦的机收水平已达到63%

    小麦主产省的小麦机收水平都接近或超过80%

    自从实现了小麦收、脱、运机械化

    从前那种男女齐上阵抢麦收的场面已不多见了

    1991年,北京顺义赵古营村的农民在田头看机械麦收。 新华社记者 王呈选 摄

    1991年,在陕西八百里秦川麦区的田间小路上,小麦收割机来回奔忙,只要农民一招手,就开到田头为农民割小麦,农民称之为“招手停”。 新华社记者 张新民 摄

    2012年6月4日,河南省内黄县城关镇西长固村村民驾驶收割机在夜间收割小麦。新华社发(刘肖坤 摄)

    不少曾经靠力气吃饭的麦客

    转型成为技术精湛的农机手

    变身“机械麦客”

    2002年,来自河北保定的麦客在河南驻马店麦区作业。 新华社记者 朱祥 摄

    2002年,来自外地的“农机麦客”在成都平原为当地农民收割小麦。 新华社记者 刘前刚 摄

    收割机在田间穿梭

    将成熟的小麦快速收割脱粒

    紧随其后的打捆机把秸秆收集、打捆

    整齐地码放在田间

    播种机将玉米等农作物种子精准播撒入土

    整个过程环环相扣

    如同一条高效运转的“农业流水线”

    ……

    这是“科技加持”下的麦收图景

    2025年6月4日,在河南省商丘市梁园区李庄镇潘堂村志诚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,农机手操作收割机、秸秆还田机、玉米精量播种机作业。新华社发(李恒 摄)

    近年来

    得益于高标准农田建设

    叠加政策、科技、结构三重保障

    我国夏粮生产已形成

    “面积稳、单产增、品质优”的新格局

    2025年5月26日,河北省曲周县傅庄科技小院的学生在麦田里。2009年,中国农业大学在河北省曲周县探索成立科技小院,把研究生派驻到农业生产一线,研究解决农业农村发展中的实际问题,培养农业高层次人才,服务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。新华社记者 牟宇 摄

    2024年5月29日,在河南省驻马店市西平县老王坡高标准农田,机收编队在收获小麦。新华社发(赵永涛 摄)

    2025年5月28日,联合收割机在山西省运城市盐湖区解州镇曲村麦田里收割小麦。新华社发(薛俊 摄)

    2025年6月6日,无人收割机在陕西西安神禾塬万亩优质粮食生产基地作业。新华社记者 邵瑞 摄

    机器轰鸣声中

   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

    在麦田里挥洒青春和汗水

    2020年5月27日,在河南省郸城县东风乡前于洼村,麦客王连杰在观察小麦收获。新华社记者 李嘉南 摄

    2021年6月19日,麦客阿地力·沙拉木在新疆库车市齐满镇的麦田里操作北斗导航控制器。设置好联合收割机作业路径后,他只需站在一旁观察机械收割情况。新华社记者 高晗 摄

    从“弯腰挥镰”到“科技加持”

    麦田里的变化

    体现了我国走向农业现代化的坚实步伐

    在希望的田野上

    我们一定能描绘出更加绚丽的丰收图景

    2025年5月28日,在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县会亭镇张楼村,收割机伴着夕阳在田间收获小麦。 新华社发(王高超 摄)

    制作:张铖

    发布于:北京市